前陣子和朋友一起吃飯時,聊起了孝親費這個話題。在華人傳統家庭中,給孝親費代表孝順,也是一種心意,但現在這個時代,大部分年輕人剛社會的薪水並不高,若只有 2~3 萬且在外租房的話,再加上孝親費肯定是不夠生活的,這時要怎麼滿足父母的心靈需求,同時又讓自己能生存下去就是一門藝術了!
這篇文章會和你分享破解「養兒防老」觀念的實際做法、給孝親費的藝術和孝順的不同形式。
內容目錄
前情提要:朋友的孝親費故事
朋友 A 每個月都會給媽媽一筆固定的家用,讓她去應付家裡的各種開銷(這筆錢是絕對夠用的),不過他發現最近的孝親費負擔還是越來越大了,原因是這樣的…
在某個風和日麗的下午,這位朋友 A 的媽媽就問他怎麼上網還網路費。
媽媽:這個要怎樣還?
孩子:上網還的話,有信用卡會比較容易。
媽媽:哎呀!這種電腦的東西,我不是很會。
孩子:這樣我用我的卡幫你還啦!
結果朋友 A 就把帳單綁定了他的信用卡,每個月自動還款,這種情況繼續出現在電費和水費上,即使原本已經包在孝親費裡面的各種水電雜費,現在都從他的信用卡自動扣款,而平時給的孝親費還是沒有減少,這讓他感到有點壓力和煩惱,覺得自己的理財計劃被打亂。
說實話,家家有本難念的經,這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。
我自己也是有給孝親費的人,但這是出自於我自己的一份心意,另外在家裡臨時有急用時,我還會再額外給家人一筆除了孝親費以外的費用,所以我能理解朋友 A 的感受,同時我也反思…
在傳統家庭的觀念下,或者說傳統華人家庭的觀念下,給孝親費好像是一個很理所當然的事情,養兒就是為了防老,但這會不會變成一個永無止境的(惡性)循環呢?
人為什麼會需要養兒防老?
是因為上一輩教下來的「優良傳統」?還是因為自己沒有能力靠自己的錢養老?
這個問題有點敏感,但值得深思。
如果一個人無法靠自己的錢來養老,就務必要靠孩子的錢來奉養;如果孩子因為花錢奉養長輩,導致自己年老時沒錢養老,屆時又要靠他的孩子來養;這位孩子又因為花錢養老而影響了自己的養老計畫,結果老的時候還是要靠別人來養…
這個問題繼續下去,是永無止境的,直到出現那一個打破僵局的人。
如果一個人能夠靠自己的能力做好退休規劃,不用靠別人,那麼孩子的理財計劃就不會被打亂,能夠做好自己的退休規劃,他的孩子也是一樣,父母不會成為他的負擔,可以好好管理金錢,做好理財規劃,一代傳一代,每一代都能夠好好理財。
這不是一個滿好的結局嗎?
理財其實就是理生活,那你有把你的生活理好嗎?撇除孝親費,如果你現在能夠為老年準備,開始存退休金,那麼就能當那位打破僵局的人,終結養兒防老的觀念,畢竟我們在生小孩前也沒有問過小孩的意願,若直接給小孩賦予需要奉養父母的責任,當愛最後消磨成索取,這個家也就不再是家了…
孩子是在教會我們無條件的付出、無條件的愛,如果孩子願意且有能力為家裡負擔一些開銷那當然很棒,但如果孩子自己生存都有困難了,那我們也不強求,自己能照顧好自己就是最棒的狀態!
用雙贏策略讓父母滿意,自己生活也能過下去!
如果你的父母很直接了當跟你說:「我們會照顧好自己,不用孝親費。」那就非常恭喜你!但如果你給不給都可以,那就按照自己的能力去給予孝親費即可。
如果你需要給予孝親費,但每月加上 3000~6000 多元的孝親費實在太吃緊的話,那你也能採用我接下來提供的「雙贏策略」去和爸媽溝通。
雙贏:是指人們在討論中努力探尋各方需求,談出雙方都願意接受的方式。
我想和你分享我表妹使用雙贏策略的案例,故事是這樣的:
我的表妹和我說,她出社會後,一直沒有給家人孝親費,因為每月大約只剩 2~3000 元,她總覺得應該表示點什麼,但又覺得只給2~3000元太少了,我評估她父母都還有賺錢能力,如果想表示自己的心意,可以先把每月的2~3000元存下來,等到父親節、母親節或是過年的時候,再一次包紅包給爸媽,相信他們收到會更有感,也能讓他們印象深刻、讓他們說嘴好幾年!
如果你和家人談好,每個月都要定期給孝親費的話,建議你可以從薪水的 5~10% 開始,也要把孝親費放在每月的必要支出裡;如果你是剛出社會的新鮮人,每月預算都很吃緊,其實也可以像我表妹一樣,每月存下 2~3000 元,等到逢年過節,父親節、母親節,再一次包出去!
在父母還有賺錢能力下,身為子女的我們,也能多觀察父母的需求,適時送給他們需要的東西,他們也會因此開心很久、很久!
貼心總結
不一定要每月給孝親費才是孝順,平時幫忙支付家中的共同開銷,又或是平時存錢,等到節日時包個大紅包給家人,以上這些方式都很棒!只要找到彼此喜歡且舒服的方式去孝順就好!
如果你每月有給孝親費,但對父母態度很差、常常言語暴力、不回家陪伴家人那也是枉然!能投其所好去對父母好才是王道!
孝順是本質,孝親費只是其中一個形式!
理白小姐讀者專屬福利:
加入 Line@ 好友,和理白小姐一對一交流
如果你喜歡理白小姐的文章,可以按「分享」,讓更多人看見!
理白小姐-持續為自己及他人創造更美好的價值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