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真的有辦法做到一整年不消費嗎?這是我看到《不消費的一年》這本書的第一個想法。但這並不是一本要你不消費的書,而是讓自己能在有條件的限制下,進行必要的消費,這本書將透過作者凱特,以她曾是購物狂的角度,引領我們重新定義消費。

消費的目的是什麼?

生活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消費,一些生活必需品的消費是為了生存;而一些非必須的消費則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,像是:買了這套保養品,我的皮膚可以更細緻;買了新手機,可以提升我的工作效率;買了洗碗機,可以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,但到頭來,我們究竟想成為什麼樣子?我們買的這些東西究竟是為了什麼?

隨著收入提升,我們能買的東西越來越多,小時候只能跟父母拿零用錢時,我們會去精打細算自己是否有必要買一包餅乾、吃一頓大餐,在有金額的限制下,我們更能去衡量一件商品是否能帶給我們最大的價值;反觀長大後,我們不再需要思考能不能買一包餅乾、吃一頓大餐,有現金就付現,沒現金就刷卡,有時候我們買回家裡的東西,甚至連包裹都沒拆,靜靜的躺在那…

什麼時候開始,我們已從喜歡購買商品的價值,一直到現在變成喜歡花錢的當下?當我們擁有的越多,我們反而在消費中迷失了自我,消費的目的究竟是什麼?對我而言,錢應該花在三個地方最有價值:

  1. 幫助我們的人:像是父母、上級、師長都是對我們有恩的人,如果有能力可以給父母孝親費,將我對我們的內在能量有很大的提升。
  2. 幫助需要被幫助的人:像是平時的捐錢、做公益,或是看完街頭藝人表演給予一些金錢反饋都會很有價值,但這一點也要非常小心,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智慧去判斷,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濫好人。
  3. 幫助正在幫助他人的人:這是一種德上加德的行為,當你進入一個助人團體當志工,或是捐錢給正向團體,讓他們能夠繼續運轉、做好事利益眾生,這樣就是德上加德。

賺錢、花錢、理財和財運最相關的就是「花錢」,當我們給出什麼,就會得到什麼,所以花錢消費這件事必須有智慧才行!

慾望是好,還是壞?

一般人聽到慾望這兩個字都會感到非常「負面」,但不得不說,我們人本來就是由慾望組成,每天醒來就會充斥著大大小小的慾望,像是今天早餐想吃蛋餅和薯條、想去剪頭髮、想約會、想提升自己、想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等…這些想法就是慾望,所以我們更應該學會去控制我們的大、小慾望,只有你和慾望和平共處,你才能運用你的慾望達成夢想,所以慾望二字不好也不壞,端看你怎麼去運用。

比方說,你內心有個極大的慾望,希望三年後能帶父母環遊世界,因為這慾望夠大、你夠渴望,所以你可以透過這極大的慾望去控制住你的小慾望,像是買奢持品、每個週末和家人出遊等等…因為這些慾望都比不上「帶父母環遊世界」這個大慾望。

常聽到有人問:「如果沒有動力怎麼辦?」、「堅持不下去怎麼辦?」其實,這些都是你不夠渴望的展現,吃飯、洗澡、睡覺這些都不需要你有動力、有堅持就能自動完成,如果你能把你的渴望放大到吃飯、洗澡、睡覺一樣大,那自然就不會有沒有動力、堅持不下去的問題。

不消費的一年—閱讀筆記

這是日記和心路歷程的紀錄,而非工具書,如果你想在書中找到方法一、方法二,那這本書可能不太適合你閱讀,但如果你想在書中看見一個活生生的人,了解她是如何改掉惡習、戰勝慣性的話,那你看完一定會非常喜歡,因為作者凱特是個非常坦誠的人,她願意在她的網站和書中展露自己的不完美,完整紀錄下她一年不消費心路歷程,最後重新定義消費後的身心變化。

這本書不只給我帶來許多啟發,甚至也讓我想來個不消費的生活實驗,但礙於最近的生活變動較大,需要搬家、買新傢俱,不確定性非常高,所以目前不太適合,但等未來生活穩定後,我想來個 100 天的「有消費限制的不消費」,循序漸進的執行不消費這件事!

因為透過適當的購物限制可以讓我們挖掘真正的購買動機;透過清理家中物品可以讓我們更清楚自己的喜好,原來,消費從來不和快樂成正比。

博客來—不消費的一年

 

All  the best,

Elaine 理白小姐